无量寿经教读网

孟子名言推荐-孟子经典名言名句推荐(带翻译)

发布时间:2022-10-30 06:14:03作者:无量寿经教读网
孟子名言推荐|孟子经典名言名句推荐(带翻译)

 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,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。自中唐的韩愈著《原道》,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“道统”的人物开始,出现了一个孟子的“升格运动”,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。宋神宗熙宁四年(1071年),《孟子》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。元丰六年(1083年),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“邹国公”,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。以后《孟子》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,南宋朱熹又把《孟子》与《论语》、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合为“四书”,其实际地位更在“五经”之上。元朝至顺元年(1330),孟子被加封为“亚圣公”,以后就称为“亚圣”,地位仅次于孔子。明朝朱元璋辑有《孟子节文》,删掉《孟子》里的章句,如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”、“残贼之人谓之一夫,闻诛一夫纣矣,未闻弑君也”等。

  孟轲认为人的本性虽然具有仁、义、礼、智的“善端”,但还必须通过教育,加强道德修养,尽量去扩充和发展这些“善端”。他主张只要人们不断地探索内心的“善端”,就会通过对人性的了解而达到对天命的认识。

  孟轲最强调的是内心的道德修养;但他同时也不否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。他认为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变先天的心性,后天的恶习,可以使人丧失善性。孟轲认为教育的作用比政治的作用更有效果。他说:“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。善政民畏之,善教民爱之,善政得民财,善教得民心”。为了争取民心,他提出要注意培养“明人伦”的君子或大丈夫。他说:“教以人伦,父子有亲,君臣有义,夫妇有别,长幼有序,朋友有信”(《滕文公上》)。

  孟子名言推荐(带翻译)

  (1)仁者无敌。

  【译文】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。

  (2)五亩之宅,树之以桑,五十者可以衣帛矣。鸡豚狗彘之畜,无失其时,七十者可以食肉矣。百亩之田,勿夺其时,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。谨庠序之教,申之以孝悌之义,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节日祝福短信。

  【译文】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,四围种植着桑树,那么,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。鸡狗与猪这类家畜,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,那么,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。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,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,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。办好各级学校,反复地用孝顺父母、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,那么,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,不致头顶着、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。

  (3)易其田畴,薄其税敛,民可使富也。

  【译文】搞好耕种,减轻税收,可以使百姓富足。

  (4)君仁,莫不仁;君义,莫不义;君正,莫不正。

  【译文】君主仁,没有人不仁;君主义,没有人不义;君主正,没有人不正。

  (5)乐民之乐者,民亦乐其乐;忧民之忧者,民亦忧其忧。

  【译文】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,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;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,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。

  (6)争地以战,杀人盈野;争城以战,杀人盈城,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,罪不容于死。

  【译文】为争夺土地而战,杀死的人遍野;为争夺城池而战,杀死的人满城,这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肉,死刑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。

  (7)君之视臣如手足,则臣视君如腹心;君之视臣如犬马,则臣视君如国人;君之视臣如土芥,则臣视君如寇仇。

  【译文】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,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;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,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;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,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。

  (8)鱼,我所欲也,熊掌亦我所欲也;二者不可得兼,舍鱼而取熊掌者也。生亦我所欲也,义亦我所欲也;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 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古典文学网的相关文章。

  【译文】鱼是我所喜欢吃的,熊掌也是我所喜欢吃的;如果两者不能都吃的话,我便丢掉鱼而吃熊掌。生命是我所喜爱的,义也是我所喜爱的;如果两者不能并有,我便舍弃生命而取义。

  (9)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。

  【译文】尊敬我的长辈,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;爱护自己的晚辈,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。

  (10)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寡助之至,亲戚畔之,多助之至,天下顺之。

  【译文】行仁政的就有很多人帮助,不行仁政的就很少有人帮助。

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时,连亲戚都反对他;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时,全天下都归顺他。

  (11)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

  【译文】天时不及地利,地利不及人和。

  (12)杀一无罪非仁也,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。

  【译文】杀一个无罪的人,是不仁;不是自己所有,却去取了过来,是不义。

  (13)贼仁者谓之“贼”,贼义者谓之“残”。残贼之人谓之“一夫”。闻诛一夫纣,未闻弑君也。

  【译文】破坏仁爱的人叫做“贼”,破坏道义的人叫做“残”。这样的人,我们就叫作他“独夫”。我只听说周武王诛杀了独夫殷纣,没有听说过他是以臣弑君的。

  (14)贤者在位,能者在职。

  【译文】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,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。

  (15)尊贤使能,俊杰在位。

  【译文】尊重有道德的人,使用有能力的人,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。

  孟子学成后居邹为士,收徒讲学。门生中著名者就有18人,公孙丑、万章等都是他的高足弟子。当时诸侯混战、七雄争霸,孟子便怀着实行“仁政”治国的政治抱负,游说诸侯。约44岁时,他率领弟子,首次出游齐国,50岁时出游滕国,然后返邹。不久又拜访了代理任国(今济宁)国政的季子;接着由任到梁(魏)见梁惠王,55岁左右,由梁再次到齐国。据历史记载,孟子游说诸侯时名气很大,“凡出行,后车数十乘,从者数百人”。他曾在二次游说齐国期间在齐做客卿数年,并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。但由于当时“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,以攻伐为贤”,因而,对于孟子“行仁政而王天下”的政治主张“(齐)宣王不能用”,“梁惠王不果其言”,其它各国也都未采纳。到公元前308年,孟子已年高65岁,其政治抱负仍然没有实现,只好停止自己20多年的游说生涯,象孔子晚年那样,退居邹国,从事教学与著述。与万章之徒“序诗书,述仲尼之言,作《孟子》七篇,以诏来世。”

  孟子的政治理论

  1.民本说

  孟子指出「民为贵, 社稷次之, 君为轻」, 认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, 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决条件。因此, 天命在於民心而不在於君主, 苦君主无道, 人民便可推翻他; 但若君主有旨, 人民便应谨守岗位。

  2.法先王

  孟子主张行仁政,必须效法先王(禹、汤、文、武、成王、周公)的王道统治政治, 这样便能把仁政施行於天下。

  3.仁政与王道

 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,必须先有仁心, 然後方推行仁政。孟子认为“人有不忍之心”,乃有“不忍人之政”,仁政, 是统一天下者必具备的条件。而仁政的具体表现,就是使家给人民、百姓安乐的王道, 要实行王道,又要“尊贤使能”。

  4.德治观念

  孔子论“仁”, 是自觉的道德;孟子的“仁”, 则兼具教化的功能。君主应培养出德性,这是施行仁政的条件, 故主张“有德者执政”。

  5.反对霸政

  孟子提倡以德服人的仁政, 反对武力服人的霸政, 目的在减轻民生痛苦, 缓和社会矛盾, 故孟子主张「王道政治」, 反对霸力服人。

  6.恢复井田制度

  孟子认为理想的经济制度是“井田制度”。“井田制度”即土地为国家公有,国家授田人民耕种, 但人民亦要助耕公田,当作纳税,因此,农民便有“恒产”(恒常固定的田产),国家自会安定。

相关文章

猜你喜欢

  • 译文

  • 音频

  • 视频

版权所有:无量寿经教读网